未出壳的和刚出壳的雏鸡均无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通常我们会称之为冷血的变温动物,也就是说雏鸡的体温会随鸡舍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雏鸡的体温,我们一般检测直肠温度,正常雏鸡的直肠温度为40.2-40.5摄氏度。
5日龄左右是一个过渡时期,雏鸡体温会升高到41-41.5摄氏度左右,之后维持稳定,到10日龄完全变成恒温动物,也就是说这时肉鸡自身会产生热量,并有体温调节能力。
肉鸡体内热平衡取决于体内产热和散热量
肉鸡之能在逆境中生存和繁衍,是因为肉鸡自身通过生理和行为调节机制能有效维持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平衡。
在不断变化的热环境条件下,鸡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靠体热调节实现的。这里有一个等热区的概念,肉鸡的等热区也就是说肉鸡的代谢率Zui低和通过非蒸发性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恒定的环境温度范围。
肉鸡的等热范围受日龄、饲料营养水平、以前温度习服状况、鸡舍条件,隔热性能以及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是同日龄的鸡群,其等热区也可能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上限和下限临界温度可能受以上因素的影响而升高或降低。
近期和一些养殖成绩比较好的场长交流,他们会有一个这样的经验:夏季肉鸡目标温度曲线走上限温度,冬季目标温度曲线走下限温度,这是有道理的。
夏季温度曲线走肉鸡温度舒适区的上限,提高鸡群后期在夏季高温高湿时间段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鸡群前期通过走温度舒适区上限,加大了肉鸡自己等热区范围,提高了肉鸡自己可适应的上限临界温度。
同样的道理,冬季,我们走鸡群温度舒适区偏下区域,让肉鸡从小适应鸡舍温度偏舒适区下。后期温度曲线设置为肉鸡的生长温度,而不是舒适温度。慢慢锻炼鸡群扩大自己的适应的等热区下限温度。
肉鸡可以通过行为和生理调节体热平衡,也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量,当肉鸡在比自己下限临界温度还低的环境中时,由于肉鸡体表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变大,动物向环境的散热量增加,此时动物体内代谢增强,增加产热量以补偿向环境传递而损失的热量,这种化学调节的结果将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肉鸡通过聚堆,缩颈等物理行为调节减少散热量。
鸡体内的热量主要来自于饲料。胃肠中的饲料在被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热量,营养物质在参与鸡体能量和物质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热量。
只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并保持体重不变的情况下的产热量称为维持代谢产热,维